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在贫困中寻找力量

旅游的事业是我的一生,慈善的向往是我的目的!

 
 
 

日志

 
 

09年暑假西部支教--陇南中寨、木元小学李佳洋的总结【林子支教视线】  

2009-08-28 21:11:40|  分类: 慈善专题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2009年的西部暑假支教结束后,下面是来自甘肃省陇南文县中寨、木元小学志愿者李佳洋的总结!

———————————————————————————————————————— 

09年暑假西部支教--陇南中寨、木元小学李佳洋的总结【林子支教视线】 - 西部旅行者 - 在贫困中寻找力量

    为了不让我的假期变得那么无趣,3月份在网上找到了支教的活动。想好以后报了名,中间通过层层筛选,4月底正式确定了志愿者名单。我很被列入其中。之前的几个月一直在想象着支教的生活,现在活动结束了,不得不说,这是我至今为止做过的对自己最有锻炼、触动最大的事情。朋友们,孩子们,所有的工作串成了这20天最美好的回忆。此次我们支教的地点是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支教的学校分别是中寨小学和木元小学。 

路途艰难

7月19日,我们一行人从兰州汽车站出发去往文县。之前的一天文县下过大雨,而且后面很长的一段都是山路,因此安全起见,车开得比较慢。可是没想到这一慢就开了将近一天。我们第一天下午5点出发,到第2天下午1点才到达文县。大家下车后匆匆吃完饭,接着又坐上了去往中寨小学和大海小学的车。因此,等我们到达中寨小学的时候,已经是坐了整整一天的长途车了。 

由于中寨小学教室要进行加固,我们不得不换另外一个学校继续我们的活动。因此7月31日我们剩余的9个人,另加灰机锅和赵董,又辗转到东峪口,准备去我们的目的地——尖山乡木元小学。4个小时的车程,终于达到尖山乡政府,接到华华和老魏以后我们一行9人又坐上了驶向木元小学的车。大约一小时后,我们终于来到了深处木元坝村的木元小学。 

09年暑假西部支教--陇南中寨、木元小学李佳洋的总结【林子支教视线】 - 西部旅行者 - 在贫困中寻找力量

学校环境

    当我们一行人提着行李,绕过弯弯曲曲的小道走进群山环绕的中寨乡中寨小学时,真的对眼前的景象有些不敢相信。三层的教学楼,左右两排整齐的平房,说实话有点儿像《立春》里面的那个学校,完全不是我们头脑中想的那样。加上校长冷淡和客套的态度,更让大家心生不悦。或许连校长都觉得我们这群人来就是多余的,在他眼里,我们就是来避暑的,来体验生活的。但是,我们服务的主体毕竟是孩子,所以我们没有过多的不满,必须继续下去。

中寨是安逸的,没有过多的喧嚣,几百户人家散落在青山绿草间,蓝天白云下,马、牛、羊时不时地享受着属于它们的天地,层层梯田整齐地排在那里,好一幅美丽的画卷。

最初决定的支教地点其实是尖山小学,但是因为学校在地震中受灾严重,需要进行重建,因此我们临时将学校换成了中寨。这个消息是负责人联系了尖山小学的领导以后才知道的,距我们出发的时间也只有一两天了。当时大家真的有些气愤和不解。之后大家得知了原因,也对上级要对尖山校长给予处分的做法进行了阻止。

我们支教的第二个学校木元小学是一所村小学,也是尖山小学下属的一所学校。因此,去木元的路上是尖山小学的杜校长给我们带路的。我们一行人绕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来到了一个叫做木元坝村的地方,大大小小的泥土房和砖房散布于此,白龙江日夜不停歇地流经这里,连绵不绝的青山,小心翼翼地藏起了这个安静的村庄。跨过铁桥,绕过一间间村屋,我们到达了深藏于其中的木元小学。

一排白色的平房,在震后基本成了危房;两幢板房搭起的教室,前面的一小片空地便是操场,方圆不过几十平方。

老魏说好日子来了。的确,我们在中寨的日子实在安逸富足,我们太需要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09年暑假西部支教--陇南中寨、木元小学李佳洋的总结【林子支教视线】 - 西部旅行者 - 在贫困中寻找力量

快乐生活

中寨是文县第二富裕的乡。从学校里出来,走不过二十分钟便到了镇子上,各色店铺齐聚,生活用品,瓜果蔬菜,饭馆小店,足以满足村民的生活需要。我们在中寨小学的住处是学校的会议室,三四张沙发一拼就是一张床。学校给我们腾出了一间小屋当作厨房,还拿来了电锅(不仅漏电而且有一个是带着锈的)和电水壶,条件已经好得超出我们的想象。买菜做饭都这么方便了,所以在中寨的伙食还是很好的。

我们是分成几个小组每天轮流做饭的。像我这种不会做只会吃的人倒也不少,但是也不乏厨艺高深的,比如老魏和老付。白粥和馒头是必备早餐,老干妈在饿鬼们的眼里已然成了抢手货。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康康和陈莎他们组做的虎皮辣子了,并且成功推出一句广告语:吃了我们的虎皮辣子,既能补铁,又能补铁,还能补铁。第一个“铁”是人体所需的铁,第二个“铁”是铁元素,第三个“铁”是铁锈。

记得当时比较不能忍受的就是那个爬满了蛆的旱厕了,大家几乎都是踮着脚进去,踮着脚出来。夜晚时分,大家伙成群结队带着探照灯手电筒走向厕所,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踩到那令人作呕的玩意儿。

忙活了一天,晚上是大家最轻松的时间。乒乓球成了唯一的体育活动,不得不赞叹中国乒乓人才济济,可真是中国人就会打乒乓球啊。小小的石板球台,几块砖一搭,我们的球台就出来了。而杀人游戏成了大伙最钟爱的游戏,老手时不时被新手的逻辑判断雷倒,屋里欢声笑语一片。还有人认真备课,看看电影,坐看星空打发闲暇时光。真心话大冒险也来凑热闹,还记得某人大晚上走到厕所前大喊“有人吗”,有人顶着千难万险走进厕所捉蛆……最狂热的还要数我们几人,某夜大声喊歌,从革命歌喊道儿歌,从儿歌又喊到流行歌。《打靶归来》唱罢,杨程一句“辣妹子辣”笑趴所有人。

相比中寨的安逸生活,来到木元后就艰苦许多。因为尖山乡是文县最穷的乡之一,而且在地震中受灾较严重。加上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物资也匮乏许多。

厨房是校长的办公室,一个电锅,一个电饭煲就成了唯一的厨具。由于学校里只有这件临时厨房有电,因此我们很有可能有了上顿没下顿。到达木元的第一天,就因为没有电,我们只能拿零食充饥。接下来的三五天,白粥就老干妈和泡面成了最主要的伙食,没有多少油水和盐。最让我们感动的是村民们每家都拿出来一碗米或者一些菜送来给我们,这让人倍感亲切。河坝上和帐篷区三两个不大的小卖部成了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5毛钱一个的沙琪玛和小面包成了抢手食品,5分钱一个的水果糖也成了大家捕获的对象。10天来唯一的的肉食就是双汇鸡肉肠,辣椒炒鸡肉肠于是乎就成了美味的“宫保鸡丁”。木元的地理位置之偏僻使得桥头乡被我们成为“城里”,从“城里”带回的玉米成了大家某晚共享的美食。而煮土豆已经是吃到了连汤都不剩的境界。

住处是一件空置的房子,村民们搬来了木板,再把彩条编织袋铺上去,睡袋一摊开,我们的床就成形了。9个人的大通铺,男女混住。无奈夜里依旧燥热,偶尔下大雨更加担心滑坡,而最常见的则是每天天花板上掉渣,这是间危房来着。

白龙江边,村民们用大石头围起了一块儿不大的地方,即是唯一的清水源,我们日常生活的一切用水基本上都来自这里,因此大家也是格外珍惜,生怕污染了它,连这唯一的水源都没了。坐在江边,看着滚滚的江水流淌在青山白云间,煞是惬意,一切烦躁和闷热都消散而去。

山村之偏僻使得我们从木元小学走出大概40分钟才找到了信号点儿,而且信号很不稳定。还记得大家搜到信号时的兴奋感,老于激动得泪如泉涌。不得不佩服她的NOKIA,居然曾经达到满格的状态,而我的国产机此时就完全暴露了弱点。之后,搜信号发短信打电话亦成了可用来打发闲暇时光的事。

到了夜里,唯一的娱乐活动就数去到帐篷区看电影了。第一次感受乡村里的露天电影,还是蛮新鲜的。没有电影的时候,大家只能坐在床上闲聊度日。魔方和24点亦然成了茶余饭后的游戏。

厕所是隔壁邻居家盖的,走进去了却开始怀念起中寨的厕所,甚是好笑。便池上大大小小的木板横竖交错,而最踏实的用泥土搭成的那个粪坑却能让半个人露在外面。厕所内苍蝇蚊虫无数,随着你的起落而起落,大有上一次厕所就被咬一次的可能。运气不好了还能碰见老鼠从脚上走过。大家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因此之后全部养成了先酝酿,再憋气进入,速战速决,最后憋气出来的习惯。彻底解决了一些人喜欢边上厕所边看报纸杂志的习惯。

最难熬的便是最后几日大家身上起了大大小小许多疙瘩,而尤以我的最严重,猛一看,几乎能令人作呕。后来发现,大部分闲暇时间大家都在边挠痒边涂药,继续挠痒继续涂药。

夜里的梦话和早晨的铃声又成了另一道风景线。

09年暑假西部支教--陇南中寨、木元小学李佳洋的总结【林子支教视线】 - 西部旅行者 - 在贫困中寻找力量

初当老师的日子

由于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做老师,因此和学生的沟通成了最关键的事。中寨小学是乡里的中心小学,因此规模比较大。校长给我们召集来的学生当初只有五年级,后来通过孩子们相互通知,三四年级也来了,每个班人倒是不少。起初我是教五二班英语和社科,后来又接了三一班的英语。 

孩子们的见识和知识的广博的确让我感到惊讶,有人能说出日全食的成因,还有人知道全国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但是他们的水平参差不齐,考虑到大多数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得不准备能让大多数人感兴趣的社科知识。

但是他们的英语基础的确差,之前我所准备的材料对他们而言都是难的。一来,他们的老师水平有限,平时也不怎么上英语课;二来,资源有限,学生自学起来并不容易;三来,学生下课后基本不看英语;四来,这门语言对他们来说并非很有用。随堂测验后,发现五二班和三一班的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将26个英文字母完整地写下来,有些甚至连认都有问题。 孩子们自己说他们认识单词,但是连成句子就不会读。我想还是因为单词记得不牢固。至于单词为什么记不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学过音标。为了让他们掌握一些单词的读音规则,我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音标。按照惯例,每天又讲十个左右的单词,目的就是让他们多张口,通过读来记忆。

我们没有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差而排斥他们,却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和对自己强烈的不自信感到失望。孩子们本都是简单可爱的,可是一些不好的东西已经占据了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寨是富了,可是有家长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呢?又有多少家长知道教给孩子们一些基本的道理呢?学校一些老师的行为和态度更让我们感到可憎,对学生的体罚早已是家常便饭,从不懂得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在五二班,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一个人的自卑心理可以强烈到那种地步。按理说,学生上课不敢发言是正常的,怕答错,怕羞,这都可以理解。可是一个人到了不懂得去表达自己的感受的地步,不禁让我觉得有点可悲。我一次次耐心地告诉他们老师不会打他们,不会骂他们,只希望他们大胆地说出来,可是效果仍旧不理想。或许有的孩子根本不懂,有的孩子根本不把这当回事儿。

课后孩子们很快就和我们打成一片,和我们玩闹嬉戏,他们有时甚至已经忘记了我们还是老师。我们希望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希望他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教学方法。显然,课余时分他们都是活泼的精灵,没有烦恼,只有快乐。

木元是一所村小,全校只有一、二、三三个年级,因此我们的教学任务相比在中寨时轻松许多。我负责带二年级英语和一年级音乐。让人高兴的是,这里的孩子在课堂上异常认真,对于学习的热情也比中寨的孩子高很多。二年级的英语水平似乎都要高过中寨五年级的孩子。这显然跟老师和学生自己的态度有很大关系。但是相比之下,木元的孩子知识的储备就要缺乏很多。在没有网络和电视还未普及到各家各户的情况下,让这些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孩子们了解外界的信息着实困难,所以我们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教给他们新的知识。孩子们很喜欢上音乐,尤其教给他们有互动的歌曲时更是高兴。即是他们没有多少音乐素养,可是那些天真无邪的笑容实在感染人。

板房前面的一小块儿空地成了课余孩子们嬉戏的场所,丢沙包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我们借用校长室的音响设备下课时给孩子们放音乐,所有人一起舞动,欢声笑语充满了小村庄。

其实对于我来说,做老师是困难的,因为我没有太多耐心去跟比我小很多的孩子交流。当然,20天的生活也让我体会到做一个老师最基本的就是需要尊重学生,也是尊重自己。他们就好像一张白纸,等着我们去拿画笔涂上色彩。学生不是老师的奴隶,他们是一个独立个体,只不过他们还小,并不理解,他们认为老师是高高在上的,其实不然,老师可以和他们一样,大家都是平等的。最后一天的联欢活动让孩子们自己表演节目,他们都还是积极的,但是一些孩子总是不敢抬起头唱歌。我们将带去的文具作为奖品发给他们,孩子们很是高兴。这是一个很好的让他们展现自我的平台。

让学生学会表达自我和沟通是一件长期要做的事情,一些生活里的基本道理和礼貌也需要有人来引导他们。尽管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去感受,可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我想引导和鼓励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能做的还是太少了。

09年暑假西部支教--陇南中寨、木元小学李佳洋的总结【林子支教视线】 - 西部旅行者 - 在贫困中寻找力量

震撼心灵的家访行动

    来到木元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进行家访,了解当地村民和学生的情况,将最真实的资料交给资助人。我们真的生怕遗漏一个孩子,错过一次被资助的机会,所以大家都很尽心尽力。

在第一天送完孩子们回家后我们大体摸清了他们住的地方,三个主要聚居点:黄路坝,木元坝,和安子坝帐篷区。

黄路坝和木元坝的情况稍好,房屋都未完全震毁。而高峰村则在地震中受灾最严重,原先住在山上的居民大都搬到了山下帐篷区。由于家长们听说村子里来了大学生,所以很多都把小孩儿送来了,尽管他们不是木元小学的学生。后来得知,很多孩子都是高峰小学的。为了了解情况,某日中午我们五人冒着酷暑向着山上的高峰村走去。尽管炎热难耐,但是大家还都坚持着。大约三小时后我们来到了高峰村。

情况比我想象中的糟糕很多。由于受灾严重,很多村民家的房屋都被震毁。玉米和花椒是这里最常见的,贫瘠的土地加之连年的干旱亦使得家家收成都不怎么样,仅够维持生计吧。曾经的高峰小学也由于被震毁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因此在山下搭起板房继续教学活动。全校有两个正式教师,一个代课老师,只有一、二两个年级。村民们一早就听说政府会将他们迁往新疆,可是一年多过去了,还是没有多少明确的消息,无奈只得等待。5.12地震后大家都把目光投向四川,可知甘肃和陕西也是受灾省份?政府的救灾补助,每人每天10元钱和一斤粮,只发放了头三个月,之后再没有消息了。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去了杨家村,家访的对象是杨凤英家,杨燕家和杨继红家。这三家的情况各有异同,每家都是靠天吃饭,家里老老小小的不下五人,没有哪家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健康家庭,至少都有一人患病。而当中,杨继红家的状况最为困难。初入她家时立即被眼前的景象震惊,泥土建起的房屋基本被震毁,墙壁已经不结实了,用几条大木桩在支撑着。不大的院子里面满是杂草是碎石瓦砾,全家人的衣服凌乱地搭着,几只鸡在一旁不停打鸣。杨继红的母亲是先天智障,她那无神的眼睛让人看了不禁心寒;妹妹患黑热病;父亲没有左手大拇指;奶奶是赤着脚的,有风湿性关节炎。一家人一月的生活费500左右(其实并不知道他说的500里面都包括什么)。母亲和妹妹手里拿着又干又黑的馍,脚下一大盆绿菜叶应该就是他们的菜了。屋内简陋不堪,三两袋粮食随意地堆放着,柜子上的镜子只剩半面,花得无法看清。而杨继红只有二年级,独自一人生活在山下的帐篷里。

如果说杨继红家给我的震撼是亲眼所见的,那么第二天走进杨皓月家就是另一种心酸。杨皓月的父亲初中毕业,因家境贫寒只得辍学。他曾经外出广东打工,有了不少见识,有时一月赚到2800元。但由于地震中家里受灾,不得不辞职回乡。家里有两个小孩儿,还有两个老人住在山上,杨皓月的妈妈有哮喘病,每月花在看病吃药的钱大概800元。皓月的父亲是一个好学的人,也是一个对孩子的教育十分重视的人,他专门从县城给皓月买了新华字典,每天回家还要帮皓月辅导功课。他说他们不是不能吃苦,他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像我们一样,有文化,懂道理,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只不过他们身处的环境实在艰苦。我佩服这个坚强的人,在所有困难面前他没有放弃,对自己的家人不离不弃,用心照顾他们。

某晚遇到了一个李老师,是高峰小学的代课老师,通过她我们又了解了不少情况。每个月有 85 元工资,去年年底还有600元的补贴,加上丈夫在外打工的收入,家境不算贫寒。可是代课老师和正式老师的差距真的太大。某日下午李萍老师跟我们聊起了那里代课老师的情况,若要转为正式教师,一需要学历证明,至少是中专;二要普通话等级证书,这对山村里的老师来说实在是件不易的事;最后,有了前两个证明后,才能考教师资格证,拥有这三个证明,才可以成为正式老师。无奈中,代课老师只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留在那里,十几年下来,报酬仍是那么一点点。

村子里智障人已不罕见,黑热病也成了我们熟知的病例。对于产生的原因实在不清楚。尽管我们很想了解真相,但对于那些复杂的东西,我们无能为力了。 

村民们的朴实实在让人感动。无论是初来时帮我们收拾房间,送米送菜,抑或是专门为我们放电影,做荞麦面,还是在我们走了三个小时山路后喝到一杯甜甜的酒,对我们而言,实在是一种恩赐。

意义之争

关于支教的意义,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因为对每个人的意义都是不同的。一早之前鹏飞已经说过结果可能根本达不到我们所想的,而且过程也许会很艰辛,希望大家做好心理准备。

说实话,过程的确是有些艰辛的,但不是生活条件的艰苦,而是大家内心情绪的变化。从中寨到木元,大家见到太多,感受了太多,有快乐,有欣喜,有失落,有无奈。各种情绪交织,我们有时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短暂的20天能给他们带去的实在太少,对于孩子,知识的记忆和淡忘只是一瞬的事情,也许在10天,20天后就会完全忘记曾经这群匆匆来了又匆匆离去的老师们。对于尖山的贫困学生,我们能做的也只是教给他们知识,并且尽可能多的了解他们的情况,然后交给捐助人,希望他们能得到资助。对于村民,他们看到我们这些远方来的人,就好似看到了些希望,对于这个少有外人来到的村庄,一点点希望都显得那么宝贵。只是这希望来得突然,走得也快,并且没有人不知道这希望能不能成为现实。

有人说,活动至于此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我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想法。可能真的和自己当初的目标相差很远。可是我们要知道,如果20天就能干出一番大事来,那么这世上的人都能轻松成为富翁了,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一辈子忙忙碌碌地过活了,也不会有那么多志愿者年复一年地做着慈善工作了。我们只是太普通的一群人,带着同一个目标来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希望散播爱心,可是总有条件限制我们,总会事与愿违。我们应该学会面对这样的结果,毕竟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而且社会之复杂常会使人逐渐磨灭这样的热情。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只是千千万万愿意传递爱心的人当中的一份子。

有人说,如果没有外来人来到这山村,那么村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生活还过得不错。所以我们是不是不应该来呢?我自认也理解这样的说法,当没有人和你比较的时候自然会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可惜这样的情况不存在。当一个人饿到快要人畜同吃的时候,我不相信他还会觉得自己生活富足。不是说城里人不来到农村,农村就能保持淳朴民风,这样的想法不是太过天真了吗!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大潮袭来的进程中,不会再有多少人抱着什么意识形态存活了。现在的中国不是过去的中国。村民淳朴,但他们也需要吃饱肚子,也需要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如果他们觉得生活过得去,还需要出来打工吗?每天靠着那几亩地,几头牲口就能存活了。如果他们自认生活安逸,还会出现父母丢下孩子一去不返的事情吗?

还有人说,我们如果没有给孩子们树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么等于白来了。我不禁要问,那些孩子们他们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吗?如果没有,何谈树立正确的?我们的力量还不足以大到让孩子们永世难忘,他们又有多少会明白曾经的这些老师真正想要给他们什么呢?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去学习和经历,别人是不能替代的,只能引导。而我们这短短20天的老师,又怎么可能教完他们一生受用的东西呢?何况,我们根本不知我们想给予他们的东西是否是他们想要的东西。

我们愿用一点微薄之力去唤起孩子们纯洁的心灵,希望他们永远是带着梦想的人,更希望他们能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我也愿用自己微薄之力去唤醒身边人对他们的关注,弱势群体不应当总是弱势,他们需要多一点的帮助和支持,我希望这个社会多一点爱心和鼓励。

做公益,做慈善,做志愿者,不是看你做成了什么,而是看你做了些什么。 

一起努力的朋友

20天来,除了认识不少孩子以外,最亲近的人就是我们来自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人了。大家都是有爱心之人,齐聚于此,实属不易。虽然当中发生过矛盾,可并不影响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20天来大家相互帮助,扶持,一起玩闹,游戏,共患难,共进退,走过了美好的时光。我会永远记得他们的名字:

老魏,华华,温健,晓凤,老于,王歆,叶老师,杨程

(尤其是我们“星星组合”:温健,晓凤,老于,王歆和我)

剩下几位在离开中寨之后转向了铁古小学:

康书凯,赵锦心,杨璐,陈莎,麦收姐,姐姐,付,杨泽宇

还有中途因病离开的晨曦和晓敏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们老大灰机锅 

认识他们是我一生中的财富。20天,不管我们做了些什么,做的多还是少,大家都一起面对了,一起成长了,一起分享了,一起拥有了 

8月9日上午,大家告别尖山,带着不舍,离开了这片青山绿水之地。我们不会忘记这里,我们永远记得,曾经的孩子,曾经的朋友,曾经的小山村,曾经的江河水,曾经的蓝天白云,曾经的羊群,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的20天。

感动依然存在,爱心继续……

 

09年暑假西部支教--陇南中寨、木元小学李佳洋的总结【林子支教视线】 - 西部旅行者 - 在贫困中寻找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此次支教的意见:

1. 组织者应当尽量了解志愿者的服务意愿,以便更好地调配志愿者;

2. 组织者在支教前也需尽可能多的了解志愿学校的情况,以便尽早提供给志愿者;

3. 尽量做好与志愿学校的沟通工作。

  评论这张
 
阅读(654)|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